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部门政策文件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01234071-5/2020-02341
发文字号 发文时间2020-11-20
发文机关长治高新区管委会 主题词
标题关于印发《长治高新区双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
主题分类 发布日期2020-11-20

 时间:2017-08-20       大    中    小     

链接:关于《长治高新区双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解读

长高发〔2020〕65号

关于印发《长治高新区双创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

各部门、各单位:

《长治高新区双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3年)》于2020年11月16日管委会会议研究同意实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长治高新区管委会

2020年11月19日


长治高新区双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

2021—2023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关于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工作的通知》(财建〔2018〕408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晋政发〔2019〕8号)、《关于印发山西省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的通知》(晋政办发〔2019〕87号)等文件精神和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倾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壮大转型发展新动能,推动长治高新区双创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落实省“111”工程,以创新生态建设为目标,以科技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平台载体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实施创新生态建设行动计划,把电子信息、炭基新材料、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引领作用,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绩效同其收入荣誉对接等,建成一流科研设施、集聚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形成一流转化机制,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争到2023年,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取得更大突破。

二、基本原则

(一)聚焦聚力,实现转型突破

紧扣创新驱动战略确定的转型主攻方向,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发展要素从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资源配置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体转变,发展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产业结构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纲举目张,聚焦聚力,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实现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

(二)汇聚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紧扣人才引进战略,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着力破解人才培养、引进、流动、使用、“生存”问题,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三)集聚资源,搭建重大创新平台

着力破解创新平台载体数量不多、质量不优问题,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夯实重大创新平台基础,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汇聚高精尖创新人才,产学研协同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

(四)改革创新,突破要素制约

着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创新体系机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破除制约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创造的障碍,突破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五)探寻规律,激活科技创新主体

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遵循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遵循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三、战略目标

分三个阶段推进,到2023年,率先在长治高新区建成一流创新生态

(一)2021年架梁立柱

出台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时间表、任务书和责任清单,搭建完成创新体系、创新制度、创新政策框架。改革优化治理体系,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全覆盖。明确主攻方向,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光伏光电三大优势产业,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实现率先突破,引领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跟进。提升规上企业两化融合能力和水平,支持企业实施两化融合及信息化技术改造项目。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入库申报工作,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程。布局建设标志性项目,围绕三大优势产业,争取建成电子信息创新实训室、智能制造实验室、光伏太阳能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打造省内领先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二)到2022年重点突破

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初步成型。率先在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领先方队,突破一批行业共性、关键重大技术,建成一批国家、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


业。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省价值链中高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到2023年底建设成型

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1.实施创新机构倍增计划。加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力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增长。积极创建省市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强化省市区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特色载体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计划,完善绩效评价和后补助制度,引导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2021年,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数量累计达3家以上。到2022年,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数量累计达4家以上。到2023年,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数量累计达5家以上。

2.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对接相关产业龙头企业,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强关联、深配套的良性发展格局。发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功能,集聚省内外精密仪器、关键设备、大型设计软件,向高新区中小企业提供科研要素“淘宝”式精准便捷服务;落实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协同机制改革举措,允许中小微企业使用科技创新券异地购买科技服务,引导更多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支持中小企业广泛开展研发活动。2021年,全年支持中小企业20家以上,服务合同成交额500万元以上。到2022年,累计支持中小企业30家以上,服务合同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到2023年,累计支持中小企业50家以上,服务合同成交额1500万元以上,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机制基本形成。

3.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企业化运作、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在特色载体龙头企业内,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或自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行业发展,鼓励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科技类社会服务机构等改造提升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到2023年,累计建设各类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

4.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围绕补齐传统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链条的重大需求,按照“精心筛选、靶向突破”的思路,在太阳能光伏、智能制造、大数据、新材料、大健康新医疗等领域,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杀手锏”产品。

5.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开展科技交流、招商与合作服务,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强化成熟适用技术培训和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建设联合实验室、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科技园区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二)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催生供给侧改革新动能

1.前瞻布局先导性产业。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原创性成果研发,大力推进创新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每年谋划实施多项重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多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着力培育太阳能光伏、智能制造、大数据、新材料、大健康新医疗等先导性产业。支持各类特色载体、双创载体、产业园区等建设。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传统产业龙头企业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找准企业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建设重点和方向。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加速普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推动技术、产品、业务融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生产要素、人才集聚。围绕发展智能制造,推广“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开放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推进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启动实施千项技改工程,重点支持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设。2021-2023年,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项以上。

3.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对标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基本要求,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光电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方面,依托立讯精密电子、5G电子智造基地、智能终端产业园等项目和平台,引进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等相关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同时重点抓好立讯精密扩产项目、京凯达新能源及3C产品二期项目、美格智能家居项目、中然智曙电子产业集群项目,逐步形成精密电子制造全产业链。在光电产业集群方面,依托潞安太阳能、中科潞安深紫外、赛拉弗光伏等重点企业,延伸发展芯片研发、光伏电池、储能电站等相关产业,形成从材料链、装备链到服务链的全链条产业集群。

(三)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

1.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完善后备培育库制度,做强培育服务机构,做大做优专利超市,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申报流程培训,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的网格化、精细化、全程化,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

2.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精准帮扶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加快落实研发费用75%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3.实施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建设培育工程。以国有企业和规上民营企业为重点,重点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导服务我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企业。优先考虑紧密服务国省市重大战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主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发展潜力大,履行社会责任贡献突出的企业。

4.培育壮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协同创新效能,充分发挥联盟在整合创新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提升品牌质量、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

(四)推进协同创新发展,构筑成果转化新高地

1.建设省内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围绕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出台支持高新区科技创新改革的政策措施。按照国家部署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建设数字城市,打造智能制造园区。以高新区为核心,积极争创长治市乃至山西省创新示范区。

2.建设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载体。聚焦“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型特色载体”的长治高新区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定位,落实《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支撑制造业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用三年时间,总结推广一批融通发展模式,引领制造业融通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竞相勃发”的新局面。

3.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大院大所、强校强企合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共同承担国家和省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产出一批高水平技术成果,特别是重点推动“炭基新材料”、“光伏太阳能”、“新生代碳纤维”、“智能化装备制造”等特色领域形成一批可支撑产业转化的技术成果。2021年到2023年,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累计5项以上。

4.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出台我区实施方案。探索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规划建设集展示、交易、转化、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全区技术交易额翻两番。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纳入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推送工作规程,编制发布指导目录,每年组织至少开展2场科技成果推送活动。

(五)着力推动区域创新,构建联动创新新格局

1.加快全区创新驱动发展。聚焦解决全区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典型带动、梯次推进”的思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跃升工程,对全区各园区按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分类,分别确定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制定推动全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方案,实现园区差异化、可持续发展。

2.大力实施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国家科技部在2013年制定出台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对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进行分类指导,结合发展态势和发展基础,分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长治高新区经过升级、扩区后,正在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面对新的机遇和新的形势,力争2023年完成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

3.大力促进企业创新平台增量提质。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创新平台后补助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高水平创新平台。采取定向支持方式,引导产业龙头企业,以产品开发为导向,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系统集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全覆盖。到2022年,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创新体系基本构建,到2023年,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创新体系基本健全。

4.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园区和智能制造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我区龙头企业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和智能制造实验区,引导园区优先支持长治高新区内上下游企业,带动区内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长治高新区双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光伏产业园区和智能制造实验区,同时支持长治市及周边有条件的企业在高新区内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示范区。

5.全面提高绿色智慧园区建设水平。绿色园区和智慧园区是现代化园区建设的两个重要标准。按照高标准保护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措施,严把“两高一危一化”项目入口关,严格落实扬尘治理“六个百分之百”要求,严肃查处各类环保违法案件,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积极建设一批生态绿化工程,为入区企业提供一个生态优美、空气优良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推进“新基建”的战略机遇,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积极搭建智慧党建、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档案、智慧停车、智慧物业等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

1.深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全省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新一轮人才发展规划、人才公寓建设专项规划,建立国际国内高精尖人才长期咨询服务机制,建立与在高新区的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定期对接机制,出台人才就医、子女上学、住房保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健全机制育才,设立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每年精准识别、培养100名青年科技人才;出台激活本土人才措施,实施创新平台“三高”工程、学科专科“三重”工程、领军人才及团队“三优”工程,留住用好激活一批本土人才;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企业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每年建设2-3个产学研联合实训基地,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创新形式聚才,在全国部分院校建立长治市学子归巢工作站;设立产业创新人才专项,围绕14个重点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人才基地,靶向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一批产业创新人才。2021年,启动人才公寓建设工作。到2022年,人才政策体系框架基本搭建。到2023年,人才体制机制基本运行顺畅,人才政策体系完善,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队伍数量达到国家级高新区前列,国家级高新区人才集聚效应凸显。

2.全面实施“五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引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及其项目5个,引进省、市级领军人才及其项目10个,引进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人才100人,引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1000人。力争通过自身的努力,初步构建起“人才+项目+园区+政策”的人才创新创业体系和“金字塔”型人才项目结构,形成“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聚人才”的人才工作格局。

3.促进和推进长治市域内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合作和创新能力。以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重点,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区内企业,跨领域、跨单位组建高端创新团队和机构,持续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优势专业实践基地和高水平研究基地。

4.引导高精尖缺人才投身创新创业。加大力度落实山西省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及高新区鼓励人才创新创业、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提高双创便利化水平,创新创业服务由注重“硬条件”到更加注重“软服务”,建设一批规模化、智能化、服务化、专业化的新型创新载体,吸引一批专业投资人投资一批高端科技人才、优秀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等优秀创客双创项目,聚财聚智聚才聚力创新创业。

(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科技改革新突破

1.建立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确定年度支持的重点领域、重点内容、重点环节,形成更加简单管用、务实高效的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体制。再造管理监督流程,大力培育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优化财政投入方式,针对不同计划类型项目分别采用竞争性分配、稳定支持、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及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带动全区研发投入强度实现较快增长。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行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收益分配、产权管理、转化评价等四个机制与统计报告、无形资产管理、转化信息库等三项制度,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和市场化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协议转让制度。探索开展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3.推动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加快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科研人员可以在研究方向不变、不降低申报指标的前提下自主调整技术路线,将直接费用中除设备费外的其他科目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项目承担单位;优化整合科技领域人才计划,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实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加强项目关键环节考核,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单位主管部门、项目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分担责任机制,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审计和财务检查频次。完善鼓励法人担当负责的考核激励机制。

(八)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创新驱动新生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破解改革发展制约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按照“111”创新工程的要求,把培育创新生态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省委明确提出要实施“111”创新工程,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着力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及中试基地,着力培育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围绕“111”创新工程,重点开展“两创建三提升”行动计划。“两创建”,即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通过以创促升,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全区创新活力。“三提升”,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提升计划,力争培育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家高科技领军企业。实施双创质量提升计划,巩固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创建成果,积极开展“双创质量提升年”活动,并重点培育清控众创空间申报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积木众创空间、中科潞安紫外光电众创空间等一批众创空间申报省级众创空间,5G电子智造基地申报省级智创城,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和软件产业园。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提升计划,积极支持大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携手合作或配套协作,建立研发机构开展创新活动,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全覆盖。

2.完善人才创新体系。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坚持引才与育才并举,用才与留才并重,着力构建多层次人才创新体系。搭建平台聚才,依托创新链布局人才链,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博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吸引和留住各类高层次人才。高度重视技术经理人的引进和培育,科技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研究,挖掘和培育一批能够为我所用的技术经理人,真正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扩规提质双创载体。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要求,引入国内一流双创运营团队,以我省重点建设省级双创中心“智创城”为契机,努力打造“清控创新基地”、“5G智能制造基地”等品牌双创载体。引导现有众创空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商贸集聚区等双创载体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提升双创服务能力,加速吸引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等高端双创资源,集聚创新资源,释放创新活力。

(九)健全区域协同体系,搭建双创平台新载体

1.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创新导向、资源共享、交流互动、专业咨询”为主题,打造满足不同创业创新主体需求的服务平台。加强双创信息资源整合,做好长治高新区双创形势的统计和监测。对接“长治市网上办事大厅”等信息平台,结合APP移动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客户端,完善线上与线下实时互动的双创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通过信息平台向各类双创主体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强化双创资源共享与合作。构建科研设施设备预约系统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向全社会开放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技术平台,为科技研发提供有力支撑。到2023年,力争将长治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成为集政策咨询、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技普及等于一体,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2.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积极开拓民间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新渠道。力争通过平台成本低、期限灵活、效率高等特点受到中小微企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到2023年,发展成为我市最具影响力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年服务企业达到50家以上,引进民间资本对企业进行融资服务,创建创新“信用标、质押标、创新标”等融资产品及项目。

3.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企业自律、行业自主管理、政府有效监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企业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高效的知识管理团队,在重点企业和重点园区设立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构建知识产权联盟的运作模式。发挥专利服务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专业组织跟踪发布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信息和竞争动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加快建立高新区知识产权维权服务援助机制,打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快速维权通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制度,进一步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力度,及时做好专利申请、审查、维权、质押融资等支持政策的解读,提升执法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执法能力。到2023年,完成平台搭建,并投入使用。

4.企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为龙头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知识管理中心,帮助企业市场开拓和技术研发,掌握行业商情和竞争对手,建立企业知识库,推进企业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定制企业宝,围绕中小微企业在市场开拓、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全要素中的遇到的痛点问题,为企业提供一种定制、诊断式的个性化服务,实现转型升级;为政府提供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服务,及时监测重点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监督创新能力和网络生存能力。到2023年,建设“企业大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初期政府购买部分服务,面向全区企业开展服务,初期企业以免费的方式应用企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创新综合服务,快速提升工业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能力,使该平台在全市乃至全省形成示范。

5.创新创业培训平台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群体为重点,推动创业培训广泛开展。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项目、不同业态、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的特点,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采取互动式教学培训方式,辅以创业实训、考察观摩、创业指导等培训方式,开展能力培训、知识传授、政策咨询等服务。积极探索创业培训与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与区域产业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创业培训师资的职业化发展通道,建立创业指导师队伍,提升创业培训专业化水平。

(十)加快深化三化改革,着力搭建项目新平台

加快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不仅是持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引进项目、培育产业的必然选择,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力争“三化”改革全面突破,取得实效。

1.用好市场化手段推进项目。实践证明,市场化是推进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手段。巩固完善“管委会+公司化平台”的模式,充分发挥平台公司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全面推行市场化开发模式和运营机制,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进一步做大做强长高智汇、长高智行、长高融汇三大集团公司,依托平台公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加强资本运营管理,用更多市场化手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各平台公司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培育精干人才队伍,提升管理效率和工作效能,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和资金筹措能力,全力服务于高新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实现园区发展和公司壮大互促共进、同步提升。

2.引进专业化公司运营项目。项目建设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支撑。省委楼阳生书记在长治调研时,充分肯定了高新区与大地集团合作的“开发区+管理运营团队模式”。市政府杨勤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专门提到要大力推广“大地模式”。高新区将继续深化与大地集团的全方位合作,在土地整理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投资基金设立、委托招商运营、开展飞地经济等方面全面发力,把大地集团的专业优势转化为长治高新区发展优势。继续扎实推进“管运分离”改革,引进更多专业团队和管理公司,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人脉优势等专业优势,实现高新区与专业化平台公司共建共赢。继续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聘用一批经济、金融、科技、外贸、法律、规划等方面的专家顾问,形成高新区的强大“外脑”,促进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

3.打造国际化平台培育项目。开放水平决定发展水平,国际化程度决定项目建设高度。牢固树立全球化视野,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引领,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力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以平台建设为支撑,加强国际合作园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实现信息交流、人脉搭建、品牌宣传;以国际招商为手段,积极承办或参与高水平国际会议、境外招商推介会等国际交流活动,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十一)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建立开放合作新机制

深化对外交流合作。聚焦长治高新区“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产业融通发展模式,一方面用好国际创新资源,以全球视野、开放胸襟抓创新,利用各类国际平台,“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以科技为引领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境外培训交流,鼓励引导企业与国际高端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平台载体和著名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鼓励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高层次国际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用好国内创新资源,加强与中科院、高等院校的合作,主动与国家科技成果库的科技成果对接,推动先进技术、成果和产品在长治高新区落地转化。加快推进长治高新区科技创新学院建设,打造一流人才聚集高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到2023年,面向全球部分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基本构建,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对接能力明显增强。

(十二)完善金融体系构建,探索产业金融新模式

1.完善金融创新体系。科技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两大核心要素,二者深度融合,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创新主体和产业主体提供多元化、差异化、定制化的融资服务,覆盖“研发-中试-生产”的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积极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创新,探索设立科技专业支行,为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用活用好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继续支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融资,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力争在企业挂牌上市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2.扩大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积极申请国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财政支持,申请市级财政资金支持,联合国内知名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科技投资公司建立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母基金。采用“母子基金”模式,选择国内比较知名的产业投资基金或创投基金,以及其他具有投资管理经验的机构投资者合资,发起成立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子基金,采用“基金招商”模式,吸引国内外重点项目落户长治高新区。

3.完善政金企合作平台。一是建立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库,定期对企业资金需求情况统计汇总,通过各种形式定期向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加强银企对接,多形式开展银企对接会、金融产品推介会、金融超市、金融帮扶等银企对接活动,加强银企信息沟通,推动银企合作共赢。三是推动金融创新,针对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在做好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针对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科技助保贷”、“科技信用贷”、“科技快速贷”等,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融资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到2023年,政金企合作平台基本运营顺畅。

4.打造网络金融超市。依托“长治金融云”,建立开放、协同、分享、保护的机制,吸引国内外保险、证券、评估、抵押登记、公证等多种金融机构和部门协作“入驻”长治网络金融超市。可根据科技企业或者个人客户自身融资需求,提供涵盖众多金融产品与增值服务的一体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到2023年,实现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等建设专业网络信息平台,与金融超市网络协同平台相互补充、互联互通。

(十三)培育社会创新基因,营造创新文化新阵地

1.培育社会创新基因,激发创业创新活力。积极培育职工创新意识,鼓励各企业、单位开展“五小”活动,持续开展新创意征集活动,让双创文化深入企业。强化双创素质培训,把创新精神培训和创业素质培训纳入全区企业人员学习、职业培训、科研活动中,进一步激发企业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力,实现创业创新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强企业双创文化建设,激发员工创造力,培育创客文化。

2.打造双创文化品牌,传播创业创新价值。推动长治高新区双创成果展示宣传常态化,支持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大赛、工匠型技能人才培训等大型活动,树立双创典型,提升长治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的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长治“创客沙龙”、技术中心等长治系创客品牌。成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双创联盟,帮助创业团队融资、进驻长治高新区。引导和支持清科集团、优客工场、泰智会、中融投资等国内知名众创空间运营机构和投资机构入驻长治高新区,构建双创社群。鼓励传媒与双创跨界融合,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打造长治高新区双创资讯第一门户,培育一批前沿、专业的双创媒体品牌。每年举办一次创新创业大赛;每年举办中小企业品牌营销创意大赛;每月举办一次中小企业及青年优秀项目创客交流会;每半年举行一次重点项目或重点产品推介会。

3.营造双创文化氛围,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加大双创宣传力度,通过社会宣传、社区文艺汇演、新闻媒体报道、微电影等多种方式,强化政策解读,弘扬创新精神,树立创业典范,使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创业失败者再创业建立必要的指导和援助机制,不断增强创业者的信心和能力,努力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通过评选长治高新区十佳创客、优秀众创空间、优秀创新企业等,打造创业创新的新区旗帜标杆,培育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弘扬进取敬业的晋商文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长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任组长、管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双创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双创工作,指导协调推动全区双创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研究、重大政策安排、重大工作部署、重大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长治高新区科技创新部,各有关部门均设有联络员,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实施过程中遇到重大事项上报领导小组协调解决。

(二)加大双创投入

继续把创新创业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支持,建立长治高新区双创财政资金快速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双创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财政双创资金,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强化普惠性后补助支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三)强化政策落实

加强对国家和省已出台创新政策的宣传培训,开展重大政策落实试点,建立政策落实督导体系,推进改革举措的梯次实施和落实到位。搭建税收等优惠政策落实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创新政策落实情况。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制定重大创新政策第三方评估实施意见,通过评估优化创新政策体系。探索投补结合、奖补结合、补贴与约束结合、事前与事后补贴结合等多层次、多形式支持政策,提升政策覆盖范围与支持力度,加快形成特色突出、关联性强的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四)加强考核评价

结合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要求,健全完善双创高质量发展目标责任制,把科技创新纳入我区考核评价体系。要明确目标,扎实工作,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

(五)加强资金保障

长治高新区统筹安排创新驱动发展资金,并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增长幅度,做好与省财政统筹安排的创新驱动发展资金对接。具体额度由高新区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进行测算,并按规定程序审定。

(六)加强政策宣传

组织政策宣讲队伍,分片区、分行业开展各类政策宣讲会,帮助企业了解和用好国家、省、市、区各级创新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新发布方式,拓宽宣讲渠道。加大力度宣传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的典型案例,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长治高新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          2020年11月19日印发